2)第六百五十九章 纳米前沿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是一个球型。

  而从内部剖析的三维立体图层来看,里面还有一个球型结构,以及24条纳米管。

  方同风转过头来解释道:“这个结构是为了保证纳米机器人的通用性……”

  “通用性?”张雪林不太理解。

  “这个通用性,代表这种纳米机器人只是一个基础,它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外挂,实现不同的功能。”

  其实纳米机器人在大中华并不是没有,比如以纳米技术起家的燧人系,将研究了十几种可以初步应用到纳米机器人。

  但是这些纳米机器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属于专业的纳米机器人,是专门从事单一功能,而专门设计的纳米机器人。

  这种专业纳米机器人,好处是工作效率比较高,不好的地方,就是功能太过于单一,难以应付一些特殊情况,或者复杂的化学环境。

  方同风等人设计的通用纳米机器人,则是一种多功能纳米机器人。

  解释了一遍后,接下来方同风便调出一部分外挂分子。

  比如往通用纳米机器人的氮球核心内部,通过电化学技术的配合,注入铁分子,将可以生成强电磁纳米机器人,这种纳米机器人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形成强度可媲美铷磁铁的磁性。

  如果是在零下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该纳米机器人需要消耗的电能,可以减少大约43%左右,同时磁性提升到铷磁铁的倍左右。

  这种超强磁性,赋予了这种纳米机器人,极强的可操控性。

  目前通用纳米机器人的外挂分子,方同风团队一共研发了7种,另外其中4种外挂分子,是可以组合在一起的。

  比如,其中一种外挂分子:N8—Si4,这种外挂分子和通用纳米机器人组合后,还有可以接入其他的外挂分子。

  这种N8—Si4分子,其主要功能是快速分解特定的有机物,类似于N16,但是相对可控程度比较高一些,该分子可以对应537种有机物,进行定向分解。

  结合了通用纳米机器人后,可以通过加载其他外挂分子,让N8—Si4分子在人体内部,进行控制运动,包括突破血脑屏障之类。

  在治疗脑血管瘤、脑癌之类,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潜力。

  毕竟大脑中的手术难度非常大,风险性也异常高,其他的放射性治疗、化学药剂治疗,对大脑的损伤也非常大。

  哪怕是现在越发精细的金纳米光热刀技术,对脑癌之类,仍然要非常小心。

  但纳米机器人却不一样,直径只有72~150纳米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很容易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内部。

  然后启动有机物定向分解,迅速杀死癌细胞,做到无创手术的目的。

  对于很多患者而言,有时候并不是死于癌症,而是因为手术带来的损伤,加速了人体生命力衰败。

  特别是放射性治疗,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技术,对于患者的生命力消耗太严重了。

  纳米机器人的控制方式,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温度、光波、电磁波、声波,都可以用于控制。

  而方同风团队研发的通用纳米机器人,其内在的控制方式,是电磁波中的中长波,但可以通过加载外挂分子,实现其他方式的控制。

  这种多元化的控制方式,有利于该纳米机器人在不同环境的应用。

  而且这个技术,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之前国内的各个研究所,研究了不在少数的纳米机器人,这些项目中,成功的寥寥无几。

  但这并不代表这些项目都是没有用的,一部分项目已经做出了半成品,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控制方式,不得不搁置下来。

  N8—Si4分子并不是方同风团队独创的,而是哈工大材料研究所研发的半成品,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控制方式,才没有被投入使用。

  而方同风团队是直接拿来当外挂分子,让N8—Si4分子获得了控制方式。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