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贯之_大明文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标准,被称为既心怀社稷,又体恤黎民也是由此而来了。

  七成银就有些割羊毛了,而八成银正好,对于老百姓而言也是便利的,因为对他们而言,少了火耗的费用。

  州县的火耗是多少?

  有良心的地方官员,一两银收两至三钱,没良心的地方官员,一两银收四至五钱的都有。

  而银钱一出,等于明朝中枢将铸币权收到了手里。

  事实上银钱改革也算迫在眉睫,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如秦汉朝时,可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到了宋明朝时,铜钱则不够用了。

  曾有句诗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若一个人真有十万贯钱,别说骑鹤上扬州,必须骑辆挖掘机去扬州才行。

  明朝时,特别是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交易动则多少多少白银,抱着一大捆一大捆铜钱买东西已十分不便利。故而大面值白银才成为了主要流通货币。

  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到一个地步,则使用价值更高金币为流通货币。

  再以明朝日本而言。

  明朝缺银,不仅因产银数量少,主要商品经济发达,民间用白银计价已是十分普遍。而倭国则不然,他们并不富裕,民间交易使用主要还是小面额的铜钱,而金银比较少。

  更重要是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民间一切以白银缴税。

  当时明朝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甚至连铜钱都不愿收,导致民间百姓兑换白银极贵。

  这一直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才出了规定,百姓一两以上缴白银,一两以下允许自便。

  赵士祯想到这里,不由叹服道:“阁老之深谋远虑,远非我等所能及也。倭国银贱铜贵,而本朝铜贱银贵。两百文永乐通宝在倭国就能兑银一两,朝廷通过对倭之易,银两自可滚滚而来。”

  “之后阁老再将银两铸成银币,如同将火耗之费归为国有,此实为一举两得。”

  徐光启点点头道:“确实如此。”

  紫禁城内。

  天子读着张位的奏章,嘴边微笑。

  “废除天下藩王,州府铸币之权,省火耗之费!统一归于朝廷所有!真煌煌之见!好个张位!”

  天子抚掌大笑。

  张诚笑道:“而今杨镐麻贵蔚山小胜,倭人即胆颤求和,看来东事平定已在反掌之间,这既是前面将士用命,也是次辅运筹帷幄之功啊!如此不久倭银可源源不断输入我上朝了。”

  “说到此,倭国银贱铜贵,本朝则反之银贵铜贱,此事当初临淮侯怎么没有告诉朕?”天子皱眉问道。

  一旁张诚等人不知怎么回答。

  临淮侯李言恭乃明朝功臣李文忠之后,与兵部尚书宋应昌一起总督京营。李宗城作为其子,被石星保荐为朝鲜倭国宣慰使,负责之前明朝,朝鲜,倭国三边市易之事。

  结果李宗城多次上奏,倭国不恭,朝鲜不顺,言他们与朝鲜,倭国市易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