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16章 言语贿赂_明末屠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全军再度拔营北上。得知要去淮安城修整,且今日便可抵达,一路上,将士们明显精神多了,脚步也是轻快不少,奋起余勇,大步向前。不到中午时分,便看到了淮安城雄壮的城廓。

  淮安城东临黄海,西接江淮平原,北有淮泗两条大河,西南有白马湖,东南有射阳湖,大运河临城而过,控制南北交通和东西往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便是屯兵扼守的要地。

  淮安始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这一年,吴王夫差北上伐齐,为解决运兵屯粮的问题,决定从邗城起引长江水,出射阳湖后向西北折向淮滨,止于末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邗沟。因“沟水高,淮水低”,舟船至末口无法入淮,于是夫差命士卒“筑堰于北辰”,车坝入淮。后来,过往客商均在此盘坝入淮,使得当地人口聚集、商贸兴旺。到了秦汉之际,此处已形成为一个大邑,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17年)置射阳县,当时淮安县的前身山阳县(包括北辰堰)为其境内的一个大镇。

  大明定鼎以来,在淮安设立了漕运督院,统管全国的漕运,使得淮安城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于洪武十年(1377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正德二年(1507年)、正德十三年(1518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隆庆五年(1571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先后多次对淮安城进行改造和扩建,形成了旧城、新城、联三城并立、连为一体的雄壮大城。

  看着不远处的淮安城,杨西施神情甚是喜悦,扭头对杨炯说了一句,“如此雄城,盘踞淮上,得以一见,不虚此行!”

  杨炯笑着点头附和。说实在的,这个时代没铁路没公路,作为衡州卫这种没什么名声的偏远卫所,其职责和功能也就在衡州府附近种种田、剿剿匪,根本没机会跨境作战。要不是机缘巧合,哪里有机会见识淮上风光。

  这时,石三妹也撇嘴凑热闹,“好大的城!比衡州城大多了。赶紧进城,我要找家客栈,好好洗个澡!这些日子,都臭死了!”

  以往杨西施对石三妹都不太感冒,这次却没有出言责备,反而温和地说道,“军中艰苦,且妇人多有不便,的确委屈三妹子了!一路上,惠姑忙里忙外照料我,大早上就要熬粥做饭,甚是辛苦,瞧着都瘦了一些。”

  说到这里,杨西施看向杨炯,“炯儿,要不你派一队士卒,护送惠姑和三妹子进城一趟。也好买些吃食,顺便沐浴一番。”

  听话听音,这话一说,杨炯便明白了杨西施的意思——这是提醒他,自己也想进城沐浴,只是不好明说。

  于是,杨炯一本正经说道,“三妹子和惠姑,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