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四章 旗杆上的头颅_明末屠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p自打成军之后,杨炯便搬到了盘龙岗大营。这不仅是掌控队伍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后世的杨炯是个孤儿,他最重要的青春和记忆就是那一抹迷彩。若不是因为见义勇为救助溺水的学生们,杨炯可能还继续当着他的营长。/p

  p**很是能干,短短的十几天,大营便初具雏形。当然,这也跟后期陡增的壮丁有很大的关系。人多力量大,只要调度和安排好,干起活来就事半功倍。/p

  p初步建成的大营几乎覆盖了整个盘龙岗,竹木结构的阁楼重重叠叠,显得有些拥挤。但进入里面一看,又很有讲究。主要的过道都很宽敞,足够各个百人队列队和行进的需要,而且层次也很分明,居中是亲兵队和杨炯住的地,十个千人队则是环形散布在外围。每栋阁楼都是按够住一个百人队造的,阁楼与阁楼之间相距约二十余步,留足了埋锅做饭的地方,确保能够把战备和生活很好兼顾起来。/p

  p远远望去,盘龙岗就像一座从天而降的城镇,有青绿的阁楼,有灰白的石板路,加上最外围的栅栏和瞭望塔,无一不显示着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惊人的建造速度。若是有老百姓登上县城的城墙,想必可以看到,在湘江之畔,有两座城镇遥相呼应。/p

  p盘龙岗大营,改变的不仅是湘江之畔的景致,更改变了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如同在何家冲一样,虎山军对老百姓并不凶,奉行的是“井水不犯河水”。只要老百姓不冲击大营,或扰乱校场的训练秩序,杨炯甚至都懒得派人去驱赶前来看热闹的百姓。校场之外,竟然有机灵的老百姓,直接把自家挨着校场的水田给填平了,搭起了简易的房子,专门用来卖些酒食和瓜果。其他人见到生意如此红火,几日间,校场附近的水田都给填平了,无形中又增加了校场的面积。/p

  p杨炯表示很痛心:怎么可以轻易破坏耕地?!不过,杨西施得知后,却立马指示**抢占几块好的地段,组织一些眷属办起了酒楼。酒楼一开张,生意就非常红火,大伙仿佛为了表示什么,都抢着去,甚至有不少千夫长还组团过去聚餐。/p

  p待大营初步建好,杨炯便召集百夫长和千夫长,研究如何大练兵。官军的进剿什么时候来不知道,但杨炯觉得,与其寄希望于官军的虚弱不堪用,不若寄希望于自身的作战能力。好在有过在何家冲练兵的经验,这一次大伙虽然觉得新人很多,但好歹有套路可循,心里倒是不发怵。/p

  p杨炯没有大伙的乐观,反而有些焦虑。因为经验告诉他,四五百人的队伍,一个能干的头目还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和魅力去掌控,但超过这个数量了,就需要在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了。/p

  p之前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