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6章 直取河间,计定安平_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河间国,当务之急,便是春耕之事,具体事务无需担心,我会再派人指导。”刘擎道。

  崔琰谢礼起身,心中思绪翻飞,感慨万千。

  “听闻安平郡王基颇有势力,刘续死后,安平国除,王基便以郡守自居?”刘擎将话题引到安平国之上来。

  荀彧介绍道:“确有此事,而且,他与安平崔氏关系匪浅,这安平崔氏,主公可知司徒崔烈?”

  刘擎自然是知道的,而且还知道,他这司徒之职,乃是花五百万钱买的,足见安平崔氏的底蕴,这也侧面说明,安平郡的富庶。

  “这么说来,动王基,还会得罪当朝司徒?”刘擎戏谑道。

  荀彧没有说话,只是望着刘擎点点头,有些话不好说出来。

  郡治长官与地方豪强大族关系紧密,几乎人尽皆知的常态,这种畸形的结合到了东汉后期,使得豪强成了地方的基础实力单位,好比领主制下的庄园,他们既掌控生产资料,还掌控着人口。

  进而控制粮草,军备,兵源,所谓割据一方的群雄,通常都是一系列豪强大族推举出来的人。

  冀州兜了一圈,回过头才发现,原来袁氏并非自己的劲敌,闷声发财的安平王基,才是刘擎的最大对手。

  难怪数月前见他,他对袁绍以及自己表现都很冷淡,原本是有本钱和背景的。

  三公啊,好大的背景。

  “季珪,安平崔氏,与你清河崔氏,可有瓜葛?”刘擎问道。

  崔琰拘谨的起身回礼,然后答道:“主公,确有瓜葛。”

  “说说看。”刘擎八卦道。

  “清河崔氏祖上,是崔伯基,而安平崔氏祖上,是崔仲牟,这两位是兄弟,乃是先汉东莱侯之子,不过,安平崔氏通常称为博陵崔氏。”崔琰介绍完,还纠正了一下。

  “那如今两家关系如何?”

  崔琰摇头,无奈道:“清河崔氏家道中落,日益清贫,而博陵崔氏则蒸蒸日上,崔烈祖父,乃是当世文士,且是大将军窦宪之主簿,两家不相往来,已隔数代。”

  人情长短,这种事刘擎不愿多谈,不过,他突然想起一句话,于是道:“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季珪,你追随本王,本王便让清河崔氏荣光再起,你可信本王?”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崔琰品嚼着这句话,崔琰好似想到了什么,清河崔氏居东武城,位于清河东岸,而博陵县,则在清河西很远的地方。

  渤海王之意,应该是清河崔氏再度起势,超过博陵崔氏。

  想到此处,崔琰立即回道:“卑职确信!”

  起手便是河间国相,凭什么不信?

  “你无需如此多的繁文缛节!”刘擎再度提醒道。

  崔琰回坐后,刘擎便将目光投到了郭嘉身上,目标既已定下,如何取地,便看郭嘉策略了。

  郭嘉将觞中清酒一饮而尽,撩拨一下发絮,道:“主公,取安平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