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八十章:圣旨嘉奖_公子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叫‘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这‘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

  其实按理来说。至少按照大明律的规定,只要商户出门,只要跟衙门直接办个路引就成了,具名一下自己要贩多少货物,从哪里走到哪里,衙门书吏办理之后,这事儿也就成了。

  可问题在于。太祖皇帝设计这个律令的时候并没有料想到这做和尚的总是会把经念歪,结果就是,商贾们要办路引,往往被人刁难。最后就不得不使银子,拿了银子还不算,你贩货出门,沿途有诸多卫所关卡,若是按大明的律令,其实也不算什么事,关卡除了检查你的路引,就是抽点税,这税不高,几乎等于没有。

  可问题在于,关卡的官兵可未必就按律令来办事,他们看了路引,直接告诉你,这路引不对,让你回去重新再办,那么你就真要血本无归了。若是遇到狠的,直接说这路引有问题,怀疑你是盗贼、逃户,甚或贩卖朝廷禁物,那么少不得将你关押起来,扣押你的货物,等着你的家眷连忙打点,让你脱掉几层皮,才心满意足的将你打发走。

  如此种种,说穿了,就是银子,你得大把大把的撒银子,这边的官爷要,那边的官兵也要,有的胃口还好一些,胃口大的,折腾到你血本无归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每一次贩货,要嘛就是一些颇有些背景的人,手里拿着某某老爷的书信,这东西显然比路引管用,虽然未必能畅通无阻,可一般都不会遭遇什么大的刁难,再或者你一路做散财童子,运气好,把货卖了之后还能留下点蝇头小利。

  可是假若一旦特许,那么郝家拿着圣旨便可立即知会各路关卡了,谁要是敢刁难往谅山来的商贾,一旦侦知,少不得要上奏一本,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真若如此,商贾若是贩货去其他地方困难重重,而贩货去谅山却是如履平地,再加上谅山那边价格较高,如此一算,谁还肯去其他地方走货?用不了多久,十万商贾下谅山的事大抵都可能出现。

  在这个时代,生意不只是简单的买卖这样简单,里头牵涉到的是官府,官府闭上眼,那便是财路亨通,假若官府张着眼瞪着你,那么即便是十倍、百倍的利润,你到手的也不会多留下几个铜板。

  显然在座的人,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句简短的奏对,谁也没有留心到的一个裁定,足以影响到郝家的兴衰,影响到整个西南的格局,甚至是未来整个大明的走向。

  商贾的力量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对他们来说自然不必太过理会。

  朱棣说罢,紧接着便开始问起其他的政事,很快,所有人就将方才的决定抛之脑后了,对他们来说,这不过是个小小的插曲而已。

  此时便听解缙道:“陛下,下月时分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