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七回 贫穷限制了想象力(四)_魂归明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极具情趣。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张择端,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金人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85个字的跋文,距北宋灭亡仅五十八年,张著的跋文中所记张择端和作品的介绍,是引自《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向氏评论书画记》一书是最早著录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

  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国内藏10余本,湾湾藏9本,鹰酱藏5本,高卢鸡藏4本,牛牛和小本子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对于这些版本的真假,王景弘在故宫帮忙之时,曾经专门请教过这方面的专家,当时的对话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王景弘:“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作为真迹,不是应该只有一个吗?现在世间存有30多本清明上河图,而每个藏家都号称是真迹,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到底那个才是真迹?望老师解惑,不胜感激!”

  专家:“这个问题嘛,我以前也是一直不得其解,对存世的30多本清明上河图我曾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有一些是后人临摹的,有一些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但有10多本我没办法证明他们是假的。”

  王景弘:“怎么会这样呢?”

  专家:“开始我也不明白,有一次与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交谈,得到启发才想通,张择端画清明

  上河图的时候正当盛年,出名后一定有很多达官贵人与知己好友前来求画,而且指明想要清明上河图,也许却与情面,也许是经济上的原因,由此不时又画一本,久而久之,便有多个版本在流传,这些都是真迹,虽然每一个版本都略有差别。”

  王景弘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比(此),原来如比,张择端才是最大的模仿者,自己模仿自己,在这么多的存世作品里,老师认为那一个版本的艺术成就最高?”

  专家:“当然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那幅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最高,因为那是贡品,是花费了无数心血的创作,其他的作品多多少少带有应付的味道,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就算是应付的作品,世上也没有几件作品可以与之比肩。”

  一段对话,一段感悟,王景弘受益一生......

  ()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