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三回 路漫漫(五)_魂归明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道,楼兰古国人口众多,在西域严重缺水的环境里,能够聚集这么多的常住人口,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除了有大片大片的绿洲,还有一条地下河通过楼兰古国,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他的突然消失(实际上并不是突然消失,而是当时的华夏正处于混战中,没有人留意到楼兰古国的慢慢消失),引起华夏历朝历代的高度关注,神鬼说,瘟疫说,战争说各有市场,但始终提供不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在后世,同样有不同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

  王景弘最支持的学术研究,是地下河改道说,因为后世发现的地下河并没有流经楼兰古国,只是没有找到地下河改道的证据罢了。

  坚持地下河改道观点的后世学者认为,只有环境的根本改变,才会导致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消失,比如战争,但战争导致楼兰古国消失的观点站不住脚,作为西域最重要的枢纽,其战略地位无可替代,胜利者不可能弃之不要,一定会继续经营。

  瘟疫说同样站不住脚,同一时期,周边国家与部落都没有发生瘟疫,在后世的考古过程中,也没有发现有大规模瘟疫流行的证据,如果有,一定能够找到。

  沙尘暴说更加站不住脚,沙尘暴不是当时才有,而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楼兰古国应对沙尘暴有一套非常有效的办法,从后世的考古过程中就可以发现,楼兰古国当时的建筑结构以及城市布局,都具备抵御风沙的能力。

  唯一有可能导致楼兰古国消失的,一定是水资源的枯萎,这是当时的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随着水资源的慢慢枯萎,人类不得不进行迁徙,最终导致楼兰古国的消失,王景弘相信,后世的科学家一定能够找到地下河改道的证据。

  凭吊完楼兰古国,第一集团继续前进,一路上风沙不断,走走停停,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到了明帝国的边陲重镇碎叶城,出了碎叶城就是国外了。

  碎叶城的规模不大,常住人口只有不到两千人,驻有两个合成营,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将他归纳为军事基地,碎叶城的存在,是中亚稳定的保证,虽然兵力只有一千左右,但战斗力对中亚各国和部落来说,是无敌的存在,没有碎叶城驻军的认可,没有那个国家与部落敢于挑起中亚的战争,更不要说挑战明帝国了,那些不服、不信、不忿、不甘的国家和部落,一个个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坟头草割了一茬又一茬。

  明帝国内阁与总部对边陲重镇非常重视,对碎叶城守军的要求只有两个,一个是保卫明帝国不受外来的侵犯;另一个是维护中亚的和平稳定,具体采用什么策略,碎叶城守军拥有相对独立的决断权,明帝国每一个边陲重镇都具有相对独立的决断权。

  碎叶城之所以鼎鼎有名,不是因为边陲重镇的原因,这样的边陲重镇明帝国有许多许多,而是因为这里出了一个名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诗仙李白。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全国各地,写出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李白的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成就……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