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回 美丽的宝岛_魂归明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央山脉至此成平缓的南北向背斜,山势逐渐向两侧低落,西部与屏东平原相接。

  东番岛风光迤逦,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就了东番农产品的盛名,特别是东番的水果更负盛名,与南海到印度洋的各海外省相映生辉,让太平洋舰队的官兵大饱口福,莲蓬,凤梨,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水果,数不胜数。

  东番的居民(不算近期的移民)主要有苗族人和客家人,苗族人基本上生活在上山,据可靠的资料显示,最早的苗族移民来自黄帝与蚩尤的中原大战,蚩尤战败后,一部分苗人不得不拖家带口长途跋涉,漂洋过海来到东番,他们不甘心被奴役,远走他乡是为了逃避战乱,他们是东番岛最早的原住民。

  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一个重要群体,客家人是中原地区属于汉族的一个大族,从秦帝国到明帝国,有记载的大规模南迁一共发生了三次,客家人不畏强权坚韧不拔,始终保持华夏传统,不管走到那里,不管离中原多远,始终是初心不改口音不变心系中原,华夏文明代代传承。

  第一次大迁徙是在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发生了“八王之乱”,深深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氐、羯等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攻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

  西晋王朝覆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阳,沿汉水入长江向东迁往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南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梅州的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弛骋中原,转战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次南迁,延续到唐以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兵攻占。

  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金人入主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在后来,蒙古灭金,入主中原。由于蒙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参军,“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抗元失败后,一部分客家人为了躲避蒙元帝国的残酷迫害,不惜漂洋过海来到东番,客家人到达东番后,基本上沿海岸居住,他们与早期到达的苗族人和平相处,华夏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先进性使苗族完全融入到华夏文明中,除了信仰和口语,其他与客家人相同,也就是说,完全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几百年的隔邻而居,两个民族没有发生过一次战争,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王景弘的祖上同样是南迁的客家人,老乡见老乡,相对无语,惟有泪千行。。。。。。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