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64章 御史台_三国:汉中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亮入朝,担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便是吉祥物。

  大汉处有实权的御史中丞,还要追溯到推广田政时期,让潘浚担任此职,但其主要职责就是督查地方上的田政制度。对于搭建起地方至中央的御史台的监察系统,也是没有的。

  从现在来看,当初看似较好的政治制度,随着战事的繁多及诸葛亮渐老出现了较大的弊端。

  早些年,由于战事接近巴蜀,文书往来颇是方便,诸葛亮精力也较为旺盛,可以分心处理军国大事。

  但随着蜀汉版图越来越大,作为最高检察长官的诸葛亮长期不在中枢,而是在军旅之外,为国征战。他的继任者蒋琬也只不过是尚书令,其检察职责甚弱,加上蜀汉的御史台恍如虚设。

  巴蜀内部出现了吏治崩坏,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日积月累之下,产生的一种现象。而这一种现象,也可以间接说明了,这种内府治理体系出现了问题,需要大汉去改进这种治理体系。

  而诸葛亮或许也意识到了这种问题,也提议让出益州牧,由蒋琬担任益州刺史,加强对益州内部官吏的治理。但可惜的是,还是有些晚了。

  因此对于刘禅而言,需要开始重启御史台,加强对地方上的治理。启用董允担任御史大夫,持节,替天子巡视地方,便是重启御史台的初步动作。

  重启后的御史台,在刘禅的心目中需要在东汉的基础上重新变革。

  至于为何需要重新变革,也与大汉本身的治理体系有关,州刺史早期是不作为地方长官的,只作为监察地方郡县。因此武帝时期虽有州,但体制上仍是郡县——中央的二级管理制度。

  而蜀汉的话则是不同,蜀汉在早年平复陇右后,刘禅与诸葛亮便有讨论二级治理体系与三级治理体系的问题。

  作为因为陇右初辟及地方战乱等问题,蜀汉确立了中央-州-郡-县三级治理体系,州刺史不掌兵权,只处理行政事务,州都督掌兵权,负责州内军务。

  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按照两汉时期州刺史掌监察权的话,必然会造成监察、行政二权集中,容易导致地方做大,或是拉帮结派。

  也就是说,大汉新的监察体系,需要介入州之中,把州刺史的监察权分走,建立起兵事、政务、司法三权分立的治理体系。

  但搭建新的监察体系并不容易,需要去考虑是否有合适的官吏及新增人员工资等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刘禅准备分步而来,先委任董允为御史大夫,强化对于益州的治理,打个补丁,继续信任马良、吕乂二人。其次,与重臣商议,确定新形式之下的御史台。及诸葛亮去世后,解散内府,将内府属官择优平迁至御史台之中。

  思虑间,刘禅不禁有些犯困,打了个哈欠。

  如今的大汉已经不同于往日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