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9章 南线出兵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境带到这种固有的认识中来。其实以宋军这些年来的战绩,契丹根本就不该南下。但种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就是没有人提出这一点,依然选择兴举国之兵。

  在南下的时候,契丹人就知道,幽州是支撑不了几十万人的。他们的打算,就是快速南下,进入宋境之后劫掠,支撑自己大军。哪怕攻不下开封府,如同澶州之战一样,最后退回来,也可以劫掠大量的财物。怎么算,也不会是亏本生意。却没想到,宋军坚壁清野,城池又特别难攻破,几十万大军在宋境一无所获。需要的粮草,全部都要从本土运来,最近的幽州遭灾最重。

  现在的幽州,除了很小一部分的契丹忠臣,大多数都早巴不得宋军快来。宋军不来,供应契丹军需的难度,也实在让人受不了。

  永静军城外,十三郎对刘涣道:“太尉,此去沧州,按说我们该分两路。只是我为骑兵,你部为步兵,两军分开,都没有好处。不如就合兵一处,我的骑兵为你左右翼,直取契丹如何?”

  刘涣道:“如此最好。沧州有契丹二十余万兵马,我们合兵一处,才可与他们抗衡。帅司命我们拖住契丹人,不让他们的主力北回,做到也不容易。”

  十三郎道:“也未必。依以前在河曲路作战的例子来看,到了五万大军这个数目,似契丹大军,兵力再多也没有用处。无非是我们难消灭他们,他们要打败我们也是妄想。”

  刘涣道:“河曲之战,契丹和党项不知火炮威力,一时大意,才能如此顺利。现在不同,契丹不但深知火炮威力惊人,自己也制了炮,不一样了。”

  十三郎笑笑,不再反驳。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对于杜中宵开拓河曲路,立下的惊人战功,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解释。就是不想承认,杜中宵有那样的能力。

  永静军到沧州一百余里,契丹在五十里外,有一座五万人的军营,专门防十三郎等人。

  两军启程,天近傍晚的时候,到了契丹军营的十里之外。

  刘涣道:“我们何不再赶一些路,到契丹军营附近。明日一早,便就可以进攻。”

  十三郎摇了摇头:“太尉,此战帅司的要求,是让我们缠住契丹大军,不让他们北返。没有那那么紧争,不差一日两日。今夜我们在这里歇营,明日等大军到得齐了,商量过如何作战,再前进不迟。”

  十万大军,不是十个人赶路,不可能一起启程,一起到某个地方。等上一日,其实军队也不可能全部到达,只是大致齐了而已。十万人的军队展开,包括非常大的范围,布置不是一天两天。下面的小股军队可以作战,大军必须要有周密计划。

  刘涣说的,今天赶到,明日作战,必然非常粗疏。跟以前的禁军一样,没有周密计划,仓促投入作战,很多事情要靠运气。现在不同,要先侦察,要了解地理,了解敌情,各师团布置任务。战争之前要布置炮位,设立营垒,许多事情。

  扎下营来,十三郎与刘涣坐在帅帐里,商量战事。本军的游骑和侦察人员,紧急出去侦察,了解本地地理,观察敌军布置。旁边的参谋人员,连夜商量作战计划。

  上了茶,刘涣道:“现在作战,与以前不同,事情实在太多。依我看,似这般准备,没有两日是布置不完的。如果契丹人心急,明日便来挑战,又该如何?”

  十三郎道:“那便防守便是。你的布兵列开阵势,五万契丹人做得了什么事?旁边有我骑兵,他们威胁不了侧翼。只是正面进攻,有多少人够你的火炮轰的?”

  刘涣点了点头,还是有些不放心。从军校出来,这是他一次带兵作战。对于军校学的内容,很多都是将信将疑。真正让刘涣放心的,反而是以前的战争经验。

  不过虽然将信将疑,刘涣学得倒还扎实。战争要做哪些准备,要了解什么情况,都一清二楚。速个帅司,井井有条,并不显得慌乱。这几支军队是打散了京城军校编成,里面的很多军官,本就是原来军校的教官,专业知识不用怀疑。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