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4章 青台镇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妨事,不妨事,下官哪里都可将就。”

  牛监镇只是个三班借职的小官,跟杜中宵的地位相差太远,还想着长官提携,万事好商量。

  歇了一会,饮了杯茶,杜中宵回到住处换了便服。牛监镇和姚巡检在衙门院里摆下酒筵,为杜中宵一行接风。他们这是第一次接待这种身份的人,两人分外卖力。

  分宾主落座,满了酒,牛监镇和姚巡检一起举杯:“运判到小镇来,真是蓬荜生辉辉,下官分外荣耀。且请满饮此杯,为运判接风!”

  杜中宵饮了酒,两人指着桌上的菜道:“小地方,没什么好物招待,运判莫怪。这上好的羊肉,运判将就用着。还有新挖出来的藕,清脆可口,运判尝一尝。”

  吃了一会菜,饮了几杯酒,牛监镇又命人端了一盘细长的东西来,对杜中宵道:“运判,本地产的甘蔗,格外清甜,运判用了解一解酒。”

  杜中宵一口酒差点喷了出来,看着盘子里的甘蔗道:“你们这里还产甘蔗?”

  “产的,产的,自古就有。只是此物不耐寒,种的不多。”

  这里属于汉江流域,原则上属于秦岭淮河以南,算是广义上的南方,但杜中宵怎么也没想到,还能产甘蔗。这个年代的气候估计比后世暖和一些,甘蔗的种植地域比较靠北,现在最大的产地,并不是后成的两广地区,而是江浙和川蜀。

  拿起一段嚼了两口,确实清甜,这个季节吃到这种东西可不容易。

  把手中的甘蔗放下,杜中宵道:“此时砂糖昂贵,你们这里既然产甘蔗,怎么没听说产砂糖?”

  牛监镇陪笑道:“不瞒运判,我们也听说榨糖可以赚大钱。前些年有人从江浙请了有艺的人来,试着榨糖,只是做不成。听人说,我们这里太过靠北,地气寒,虽产甘蔗,里面却不含糖。”

  杜中宵点了点头,心中明白,应该是品种不对了。甘蔗可以榨糖,但并不是所有的甘蔗都适合。有的品种,只适合嚼了吃,类似于水果。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是甘蔗,咬着甜,就能够榨出糖来,只是划不划算罢了。一见甘蔗,杜中宵还以为可以在这里开甘蔗种植园呢,看来是自己想多了。不过能产甘蔗,这里就应该产很多南方作物。此地到两京交通便利,能够生产南方的作物,就可以卖到京城赚大钱。

  喝了一会酒,杜中宵问起当地的农业条件。牛监镇道:“由此地向北,一直到方城县,多是低山土坡,不下数万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口辐辏的地方。只是晚唐离乱,人户逃亡,现在多是闲田。这里雨水多,与方城山北边可不一样,坡地也种得好庄稼。若是平地,自古以来就种稻麦。”

  还有一个原因牛监镇没有说,太宗年间修襄汉漕渠垮坝,冲的正是这一带,到现人口也没恢复。

  此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最高的就是水稻,特别是收稻还可以再种一季小麦,同样的面积,产量比其他作物翻番。此时地广人稀,官府的税收,甚至大部分地区地主收租,都是按一季来的。一年能够种两季粮食,就比其他地方富裕。

  见杜中宵听了面带喜色,姚巡检补充道:“惟一不好的地方,由于多经战乱,人户逃亡,多年水利不修,原来的坝渠大多已毁。要想种好庄稼,要先修水利。”

  对于营田务来说,有的是人手,修水利算什么。杜中宵不但是修水渠,还想修道路呢。由此到汝州有一道垭口,恰好穿过黄河跟汉水的分水岭,沟通南北。道路修起来,到中原就方便了。那处垭口地势不高,当然的襄汉漕渠,就是想从那里通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