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7章 用人不疑_风雨大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会出问题的。

  在刘几的捷报发回来的情况下,朝廷官员一下沸腾了。刘几破了西寿监军司,迅速扫荡了周围的党项营寨,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而向韦州去的狄青才走到半路上,离着韦州还有数十里远。这让京中的朝臣极为不满,今日纷纷上奏,要求朝廷命狄青加快速度。特别是几位御史,言辞激烈。而作为御史中丞的杜中宵,却一言不发,让他们看不过眼。

  几位官员离开,杜中宵到案后坐下,叹了口气。让狄青到镇戎军为帅,是朝廷对军中旧将最后的一次尝试了吧。正是外部环境最好的时候,契丹没有威胁,有铁路可以支撑大军,三十万对党项就是灭国之军。只要自己不作死,怎么也能把党项逼死。

  但是,有另一路比着,狄青这一路的效率就太低了。但有什么办法呢?以前的禁军旧将,大多都在狄青军中。如果换作自己去做统帅,肯定要大量调换统军将领,不然没有办法带兵。可这些军中老人,实不是那么容易撤换的。新军制增加了大量军官,哪里有那么新军官?

  底层将领还好说,中级将领最难。新军制不过三四年,只能培养基层将领,中层将领必须大量使用旧人。他们凑在一起,本来就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所以杜中宵的意见,就是不要逼迫前线的狄青,该怎么做,他心中有数。韩琦已经过来,刘几带兵获胜,他的心理压力必然很大。

  实力差距太大,杜中宵不相信狄青会失败,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要看的,是这一军的作战效果如何,对于战场的管理如何,是不是军纪严明。狄青的慢,很大程度是为了这些。

  这就是代价,改革的代价。这个代价出现在党项战场,而不对契丹的关键之战,本就是宋军的运气。

  问了主簿,今日没有什么重要事务。杜中宵换了便服,准备回家去。正在这个时候,士卒进来禀报道:“中丞,新任叶州知州王安石,在门外求见。”

  杜中宵一愣,才想起自己的举荐获准,朝廷委任王安石为叶州知州。他已经陛辞过了,正是这几天要出城上任。到御史台来拜见自己,是因为是自己举荐,这是公事。

  命士卒去请王安石进来,杜中宵到了客厅。不多时,王安石随着士卒进来,向杜中宵拱手行礼。

  杜中宵忙命就座,对王安石道:“今日议论西北战事,一时竟然忘了,你要到西北上任了。”

  王安石道:“已经陛辞,也见过文相公,再过几日就要走了。中丞举荐,自该来谢。”

  杜中宵道:“你到叶州去,可是重担,有什么好谢?此去叶州,若是做得好了,回朝必然重用。现在天下铁路逐渐连接,各地开办工厂,正是关键时候。铁监这些官营场务,以前总有经验可循,管起来还不那么难。叶县那里民办工厂遍地,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你管的好了,就可以为其他地方所参照。”

  王安石道:“我这些日子了解了一番叶州,委实如中丞所说,端的好复杂。听说叶州城里,家财十万贯的人家比比皆是,一年卖出去的货物,以千万贯计。此次天下统一钱引,更加利于他们的生意,许多人家都在做大。上次中丞前去,查出来的案件,到现在那些官员还在那里,没有查清楚。”

  杜中宵道:“钱是好东西,但也是惹事的根源。你到了那里,如果能把赚钱的维持地方治安两者都办好,就是天下第一能臣。叶州毫无疑问,是现在天下间最赚钱的地方,只要手段合适,必然能够收许多税赋上来。但怎么收,既让朝廷得力,又能让工厂办好,其中却有大学问。”

  王安石拱手:“我对这些事务不熟,正要请教中丞。”

  杜中宵道:“都是天下新出现的东西,何来请教?天色不早,不如我们出去找间酒楼,细细讲说此事。铁监终究是我办起来的,能给天下带来好处,自然是好的。”

  王安石自然同意。与杜中宵一起出了御史台,向州桥而去。到御史台来拜见杜中宵,是因为举荐的公事,来了就好。至于说话,御史台自然不如酒楼方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bxwtx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